我與曉宜(化名)初識那天,她已三年沒走出過家門。那天,我就站在她房門前,等到的只是她從門下縫隙間傳出來的一張紙條。我們的認識就從「傳紙仔」開始,先是自我介紹,再談她的興趣,天南地北地「寫」,平日一小時的會談,那天卻用了以倍計的時間,可幸是臨離開前曉宜願意與我交換電話號碼,那時我以為成功了!然而,很快我就知道那是錯誤的期待。
那次之後,我不時以短訊關心曉宜,但卻只是換來已讀不回,彷彿那天的「傳紙仔」只是好彩遇上她心情好而已。再進行家訪時,由於得知曉宜喜歡手工製作,就邀請她一起製作乾花手機殻,之後數次我們繼續以藝術創作交流,偶然談及家常瑣事。有一次,曉宜主動邀約我陪她一同走出家門。那次她向我訴說過去如何被欺凌和否定,師長家人的不理解令她孤立無助,也從此對人失去信任,對未來不存盼望。
我從那次起,終能走進她的內心世界,讓她透過被明白、被聆聽,重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信任,繼而願意重拾對生活的盼望,提起改變的動力,最終再次接觸世界。
曉宜:「能夠鼓起勇氣說出經歷,因為社工從未要求我復課或提及任何有關缺課的事,我覺得能夠與她輕鬆共處,也讓我感到舒服和安心,所以我選擇相信她,也希望她可以陪伴我,嘗試一些好的轉變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