狹窄的居所中,她們需要共用布滿雜物的書桌,晚上也只能3人同睡一張下格床,令媽媽感到管教有壓力,就算女兒爭吵也不能分開她們。機構透過理想家居計劃,幫助她們將雙層床轉移位置,騰出空間放置兩張書桌,而姐姐也能夠到上格床睡,現在兩名女兒都能夠有自己空間和位置放東西,也學到收拾物品,增強自理能力。
鄧衍瑋說,獲得撥款後,他們希望計劃可以達到更多效果,透過空間改造提升劏房戶對家的歸屬感,在提供傢俬之外,亦會以些微改動幫到住戶實現夢想,如希望掛到一幅全家幅,或者孩子想望到星空,他們都會想辦法實現。
劏房戶長期迫在不足100呎的單位,除了環境雜亂,家人還易生衝突。循道希望透過空間改造和技能提升,能夠增加劏房居民對小窩居及社區的歸屬感,形成社區互助的圈子,在心靈上能夠脫貧。
談到港島東區,許多人可能想起太古城、杏花邨等大型私人屋苑,但根據2016年人口普查,原來東區是全港18區中,第4多劏房戶居住的地區,達到8,400戶,佔當年全港劏房戶約1成。
此外,機構未來會繼續舉辦不同的技能班,包括木工、裝修技巧、縫紉等,亦會鼓勵居民加入關注小組,對外舉辦導賞團和真人圖書館,助社會了解劏房問題。
鄧指,劏房居民對於相關課堂十分踴躍,很希望做到維修等工作,機構亦希望建立一個社區互惠計劃,讓他們發揮技能成為義工,賺取積分,再換取其他居民提供的服務或日用品,形成社區互助圈子。
記者:徐紹軒